最新目录

公路工程高边坡施工技术的实践应用(3)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5 边坡监测管施工 本标段K19+745~K19+777 段边坡施工采用深孔位移监测,根据坡高、坡长及岩体土体情况,布设1~5 个检测断面,每个断面孔数宜为2~3 个

4.5 边坡监测管施工

本标段K19+745~K19+777 段边坡施工采用深孔位移监测,根据坡高、坡长及岩体土体情况,布设1~5 个检测断面,每个断面孔数宜为2~3 个孔,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监测孔深根据坡高及坡体地质情况确定, 深度以15~40 m 为宜,以进入稳定地层不小于2~5 m 为宜。 监测孔钻孔孔径为土层(含强风化)孔径≥φ108 mm;弱风化以上岩层孔径≥φ90 mm;钻孔孔深应大于设计孔深且不小于20 cm,钻孔成空清孔后,立即逐根放入PVC 测斜管,锁定接管螺丝,至设计标高后,测斜管外须用干净的中粗砂充填密实(可灌水)。 监测孔布设后,应注意孔口加盖保护。

5 高边坡施工要点

5.1 跟管钻进技术的应用

K19+745~K19+777 段边坡有断层生成的破碎带(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或断层泥等),针对该类地质情况(积土层和破碎层等),锚索钻孔采用跟管钻进技术,利用潜孔锤接偏心扩孔钻头跟管冲击成孔, 钻孔参数为钻机钻压5~7 kN,风量8~10 m3/min,风压0.7~0.8 MPa。 注意在跟管钻进前应先用偏心钻头不带套管钻进1 m 左右,钻出一只定位孔和导向孔,随后提钻安装套管准备跟管钻进,套管安装前检查确认潜孔锤及套管直径,保证直径偏差<10 mm。 二次开钻前搭设限位支架(孔口位置)可以起到限制套管和钻杆大幅度晃动的作用;同时,在保证套管与钻杆同轴的前提下, 应在套管与孔壁之间填入粘土并挤实,防止套管偏离轴线位置。注意跟管钻进过程中的钻孔速度应根据锚固地层严格控制, 避免不均匀地层导致钻孔偏移扭曲甚至变径,进而引起下锚困难;在遇到不均匀地层(较大块石或破碎层与基岩的接触面)时降低钻速同步减小钻压,缓慢钻进。 与常规钻孔方式一样,如遇不良钻现象应立即停钻及孔道固壁灌浆。 孔内排渣在钻进深度超过14 m 后已非常困难,此时每钻进1 m 就应将钻头收入套管并开强风排渣,确保孔内排渣通道(钻杆与套管内壁间环状间隙)畅通,随后继续钻进,长时间不提钻排渣会导致偏心钻头回转部分被钻渣卡住而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引起埋钻事故。 跟管钻进装卸套管时间长、钻进摩阻力大,且容易发生断管现象,因此跟管钻进技术仅在遇到松散破碎岩体确实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使用,且在通过破碎地层后应立即停止跟管钻进。

5.2 孔位偏斜的处理

钻孔因测量放样存在误差等因素影响会造成孔位纵横方向出现偏差,导致锚索偏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锚索在框格梁内偏位, 此时横梁与竖梁的荷载并不全都直接作用在锚索上, 而是横向荷载直接作用于锚索,但竖向荷载通过横梁间接传递至锚索,因此横梁与竖梁连接处抗力要求变高,需对该部位进行补强,才能确保荷载的顺利传递。 局部补强通过在横竖梁连接处加密钢筋,同时在锚索与框格梁之间增设连接钢筋。另一种情况是锚索偏出框格梁,此时不能局部加强,而是必须重新钻孔,准确放样定出锚杆孔位,钻孔后重新安装锚索及注浆。

5.3 克服抗拔试验条件不足

锚索施工完成后需对已完成锚索总数的3%锚索进行抗拔试验,但高边坡部分区域不具备条件,如锚索位于土质边坡,由于土质松软试验机械发生位移无法操作,抗拔试验作业困难。本工程针对该类情况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锚杆索两侧放置具有一定屈服强度的铁板以扩散压力,注意铁板应在抗拔试验中不变形,以将压力良好地传递至边坡岩体。二是在锚索两侧制作一定强度的水泥墩,通过将锚索抗拔机械作用在水泥墩上使得拉拔力传递至水泥墩, 水泥墩受力面积大可将抗拔力大范围扩散至边坡坡体[3]。

6 结语

公路工程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边坡施工技术对公路工程质量影响重大, 只有边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符合要求, 公路的使用功能及寿命才能得到保障。 在公路工程高边坡的施工中, 应根据边坡的地质情况,科学合理设计边坡结构和施工方案,做好石质路堑、锚索框架梁、液压客土喷播植草灌防护、锚杆镀锌网植草灌防护,以及边坡检测管等各项施工工作,切实提高路基高边坡质量,优化公路整体性能,保障公路质量。

[1]张云辉.高速公路工程中边坡施工技术的实践探索[J].工程技术研究,2018(13):253-254.

[2]段军.公路高边坡施工中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9):111.

[3]姜云龙,徐国梁,翟军,等.锚杆施工技术在超高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6,35(3):103-105.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524/802.html



上一篇: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