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太行山河北段长城地质旅游带开发策略研究(3)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涞易涞+雄安新区是指保定市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和雄安新区。这一区域的地质遗迹主要是花岗岩断裂构造、冲蚀谷地、海相沉积构造及岩溶地貌景观

(1)涞易涞+雄安新区是指保定市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和雄安新区。这一区域的地质遗迹主要是花岗岩断裂构造、冲蚀谷地、海相沉积构造及岩溶地貌景观,已建成河北涞水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河北来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这两个国家地质公园现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地质遗迹分布面积广大,地质旅游优质,基础良好;虽然雄安新区没有地质公园建立,但是在雄安新区范围内有被誉为“华北明珠”的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白洋淀。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唯一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水体旅游景观的重要资源。这一区域有乌龙沟长城、紫荆关长城、龙门关长城三段保存较好的长城,以及石窝长城、插箭岭长城、白石口长城、蔡书庵长城、样边长城、大营盘长城、飞狐陉涞源段等长城遗迹资源,是整个太行山河北段长城遗迹资源最丰富的区段,具有开发的良好基础;有较为密集的太行山高速互通式立交及高速公路和国道,方便游客到达旅游地。

(2)阜平区主要是保定市阜平县。这一区域的主要地质遗迹景观为天生桥、地层剖面及瀑布景观等,其中天生桥是北方罕见的天生桥景观,目前已建成河北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这一区域保存有部分明长城遗址和部分中山长城遗址,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的基础;该地有一个太行山高速互通式立交及国道、省道联通各地。

(3)井陉区主要是石家庄市井陉县周边。这一地区虽然目前并未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但是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岩溶洞穴、沉积构造、峡谷地貌、峰林等地质遗迹类型发育较好;长城遗迹方面,该地区有保存较好的秦皇古驿道,以及有一定保存,但破坏较为严重的地都长城、井陉关、井陉长城杨庄段等长城遗迹;该地有一个太行山高速互通式立交及国道、省道联通各地。

(4)临赞区包括石家庄赞皇县和邢台市临城县。这一地区主要地质遗迹包括岩溶洞穴地貌、长城系石英砂岩沉积构造景观、嶂石岩地貌景观、海相沉积构造、岩溶洞穴等地质遗迹景观,目前已建成河北赞皇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和河北临城国家地质公园。该区域有后沟长城、虎寨口长城、黄庄长城、棋盘山长城等长城遗迹资源,这些长城遗迹有一定保存,但破坏较为严重;该区的赞皇和临城两地均有一处太行山高速互通式立交,且距离长城遗迹和地质遗迹均较近,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交通便利。

(5)邢武区包括邢台市邢台县和邯郸市武安县。这一地区的地质遗迹主要是峡谷地貌、瀑布景观、其他水体景观,目前已建成河北邢台峡谷群国家地质公园和河北武安国家地质公园,峡谷景观具有代表性。该区域有保存较好的峻极关长城、黄背岩口长城、马岭关长城,有一定保存但破坏较为严重的大嵌口长城,以及没有遗存的风门岭长城等。该区的邢台县和武安县均各有一个太行山高速互通式立交,联通各遗迹地点。

4.2 发展期次划分

根据各个区域的资源特征、交通便利性、区位优势、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将以上几个区域的发展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将太行山河北段长城—地质遗迹发展区划分为3个发展期次:

(1)第一层次发展区:涞易涞+雄安新区。该区域北邻首都北京,构成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区域优势明显,能吸引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的游客,也方便周边省市游客抵达游览;该区西靠巍巍太行山,坐拥白洋淀,资源丰富,众多A级景区,旅游发展较为完善,资源的保护开发基础良好;涞源县为国家级贫困县,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持续脱贫;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区建设时,生态环保理念嵌入规划建设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通过“长城—地质”旅游带的建设,可以实现当地地质遗迹、自然环境和长城遗迹的保护性开发,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品牌效应;

(2)第二层次发展区:井陉和临赞区。井陉自古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保存了秦皇古驿道等重要的长城遗迹,该区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构成一小时生活圈,赞皇、临城距离省会石家庄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可以吸引石家庄市及周边市、县的游客资源;该区有一定的旅游基础,但旅游规划与开发水平有待提高;赞皇县、临城县均为国定贫困县,临城有绿岭核桃小镇等特色小镇,以及传统蜡染织布等特色商品,通过旅游产业开发,有助于帮助对当地的优美环境进行保护性开发,提高脱贫效率,巩固脱贫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610/867.html



上一篇: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之研究
下一篇:城市地铁岩溶隐患多孔电阻率联合成像技术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