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浅谈川藏铁路建设的难点与对策(3)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4 其他难点 另外,除了以上重大建设难点外,由于沿线地形内外长期作用下大变形导致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变化机制不明确,基于此长期效应的大变形评价

3.4 其他难点

另外,除了以上重大建设难点外,由于沿线地形内外长期作用下大变形导致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变化机制不明确,基于此长期效应的大变形评价标准及支护技术如何调整?如何准确有效预测岩爆的手段?在现有预测基础上,防护措施如何安全、经济、合理?以及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防寒抗冻措施与非高海拔地区是否应有差异等问题都是建设川藏铁路过程中会面临的难点问题。

4 难点应对策略

以上川藏铁路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相关人员主要可以从优化技术和加强管理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一是从技术层面对建设过程中的各难点进行相关技术的优化设计,不断改进技术为川藏铁路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针对高陡边坡稳定性难以精确衡量和评价的问题,可以通过对高陡边坡进行实时监控测试,动态掌握边坡稳定性演化规律,建立强震、冻融等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评价方法,最终形成在剧烈内外动力作用下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动态演化与新型支挡技术。针对复杂环境下的变形,可以从川藏铁路隧道活动断裂带的影响机理和板块活跃区极高地应力释能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揭示板块活动区活动断层粘滑与长期蠕滑下的路基变形时空响应规律,并针对性的建立长寿命路基抗变形新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板块活跃区极高地应力隧道释能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最终提出适于活动断裂带路基新型应急抢修材料及快速修复装备的技术策略。针对不良地质的成灾机理研究设计,可以从多维多场多过程探索重大滑坡的致灾机理与铁路工程的互作用关系,并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形成重大滑坡的防治结构体系组合设计方法。而针对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防寒抗冻的难点,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非高海拔地区隧道防寒抗冻的技术材料或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看看不同的保温技术、材料和方式下隧道的保温效果,以此对高海拔地区的防寒抗冻技术进行优化,建立起川藏铁路高寒隧道抗防冻设计的关键技术。

二是在管理层面,需要建立起基于川藏铁路的全生命周期系统化隧道工程管理模式,动态掌握工程勘察与设计、特殊不良地质、施工组织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及时的针对上面的难点进行应对方法的设计与调整。[3]另外,对川藏铁路复杂环境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防控管理也应重视。通过成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领导小组和技术工作小组,加大排查和整治力度,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如取弃土场、深基坑、高陡危边坡等进行实时排查,看其设计措施是否合理妥当,执行或施工是否到位,并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建立台账,按轻重急缓有序闭环处理。

5 结束语

川藏铁路的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其成功建成投运不仅改善了川藏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效率,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拉近了西藏与内地的空间发展距离,是继青藏铁路后的又一条通往内地的大动脉,无论是对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巩固边疆安全都有很大的意义。正是因为川藏铁路之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我们不得不对其建设工程引起重视。本文深入研究川藏铁路建设路线和地质状况发现沿线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敏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岩土工程困难,如边坡工程稳定性、地基变形、高寒地区隧道防冻以及岩爆等难点,针对这些难点从大的方向进行探讨思考,提出了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进行宏观的调整把控,而关于具体解决的方案还需建设工程专业的技术型人员进行详尽的研究与设计。

[1] 谯珊.孙中山与川藏铁路建设的构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92-97.

[2]漆先望.建设川藏铁路的战略意义[J].决策咨询,2019(6):6-8.

[3]马辉,高明忠.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川藏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管理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20,57(3):1-8.

[4]宋章,张广泽,蒋良文,等.川藏铁路工程地质特征及地质选线原则[J].铁道建筑,2017(2):142-145.

[5]李巍.川藏铁路艰险山区地质选线原则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8(2):13-15.

[6]罗辉.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铁路建设的创新[C].“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 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7]李靖.川藏铁路理塘—邦达GIS 数据库与青藏高原南缘冰川、冰湖分布[D].西南交通大学,2018.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624/918.html



上一篇:艰险山区铁路地质灾害风险与减灾选线思路
下一篇:新时期地质行业基层党建工作新探索以江苏省地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