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哑巴英语之微探(4)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教学方法 我国现行的教学方法一直以考试和试题为中心。没有教学的引导,学生自然没有自觉性去注意口语的练习与培养。外语是一门记忆与实践紧

(3)教学方法

我国现行的教学方法一直以考试和试题为中心。没有教学的引导,学生自然没有自觉性去注意口语的练习与培养。外语是一门记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而我们的教师却忽略学科与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总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学,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让学生翻来覆去地背课文、单词及语法条例也是如此。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其它的英语技能却没有多大提高,更别说口语水平的培养。况且语言是表征世界的工具,它势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教师不能一味跟从教材。如今呼吁改革的各种教学法比比皆是,比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等。它们的成效多大虽有待商榷,但那种只管笔头的教学不能再滋长,否则,语言学习会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学生也会越学越没兴趣。

三、治疗“哑巴英语”症结的方法与途径

1.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Brunner在1966年就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态度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师应多下功夫。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过重和单调的学习任务所击退,为了让学生从传统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应寓教于乐,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灵活地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运用游戏、竞技、绕口令等方式让学生把知识点记得又快又牢。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为呆板的学习内容添加新元素,能时时联系到学生喜爱的东西,比如明星、漫画、网络等,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课堂导入部分应当采用轻松的形式,如闲聊式、幽默式、启发提问、讲故事、悬念式等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在口语训练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话题和语境,打破僵局,让学生放松心态,比如讨论他们的惊奇、失望、爱憎等情感。

2.加大语言输出,克服心理障碍

根据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语言输出对于口语和写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去听去说去写,才能提高相应的能力。所以加大语言输出十分重要,以输出来检测输入,从而带动更好的输出。输出的加大对于克服语言焦虑也很有帮助。罗宾(Rubin,1975)指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具有强烈的交际要求,愿意在人前露“丑”,能够在含糊不清中挣扎。彼伯(Beebe,1983)指出,适度冒险者的语言学习成功率一般局限在猜测准确度上,而高度冒险者则在语言总体获得上成功率高。(靳洪刚,1997:139)所以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时,要让他们知道只有不怕出丑,才能出类拔萃;只有看淡周围人的眼光,勇敢地面对,才能用越来越准确的英语表达自己。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说,在纠错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夯实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懂得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引导他们放下焦虑心和虚荣心并激发起表达的欲望。

3.以听力促口语,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听和说这两种交流技能相互促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比如惯用的固定表达,正确的语音语调,外国政治和文化;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外语节目,还有传媒网络上大量的欧美听力资源来练习听力。听得多了,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从大脑中提取出相应的表达。口语提高了,听力自然也会提高;但若是听力不过关,同样会影响口语水平的发展。

我们国家缺乏相应合理的听力和口语考核制度。笔者认为从初中开始就应该设置相应水平的口语和听力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内容主要侧重于平时的交际口语。学生只要每天抽出哪怕半个小时的时间互相练一练,读一读,听一听,收获都会很大。耐文·布鲁默(Nevin Blumer)先生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讨论了英语口语自学的误区并给英语口语自学者提出了一些学习建议:(1)自创英语口语学习环境,而不必担心交流的对方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2)每日抽出一定时间接触生动而有意义的英语原文;(3)持之以恒,自我鼓励。有了相应的考核制度,教师和学生自然会对听力和口语给予重视。

四、结语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708/956.html



上一篇: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