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科技报国系民生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强国(3)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许强表示,我国目前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但有些地质灾害发生地及其周围因无人员居住和活动,灾害发生后也难以及时发现和上报,可能会因

许强表示,我国目前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但有些地质灾害发生地及其周围因无人员居住和活动,灾害发生后也难以及时发现和上报,可能会因此而延误应急处置时间,造成重大损失。

他认为,大型地质灾害其实可通过地震台网的观测结果,实现地质灾害的自动速报,为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争取宝贵的时间。因为数字地震台网不仅可记录地震信号,也可观测记录一定规模的地质灾害产生的振动信号。目前正在运行的地震台网可记录体积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的地质灾害产生的震动信号。随着地震台网的不断升级,对更小规模的地质灾害监测也将成为可能。他说,现有研究表明,地质灾害产生的地震信号在形态、频率成分、延续时间、震源模型和物理机制等方面都与构造地震信号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在地震台网系统的自动处理中添加相应的过滤条件,将滑坡事件从小地震事件中分离出来,便可实现地质灾害事件发生时间、位置、大体规模等参数的自动速报,甚至还可估算出滑动速度、位移、运动距离等参数,为灾情的初步判断、应急救援,以及次生灾害防范提供重要依据。

关于利用地震台网进行大型地质灾害速报的可行性,许强认为,目前接入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处理台站已达1000个左右,目前正在实施的地震预警项目规划建设台站将达到1万个。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在这些地区,地震台网密集、数据记录质量高、监测能力强,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为大型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自动速报提供了硬件条件。同时,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对地震数据流的自动实时处理,也为大型地质灾害的识别和参数的发布提供了平台。

在许强看来,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的地震预警项目,执行过程中在台站布设时应充分参考相关区域地灾隐患调查排查成果,兼顾对地震和地灾的有效监测,尤其是高风险大型地灾隐患区,应适当加密观测台站布设。“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科学有效的算法和速报流程,并将其写入数字地震台网系统,开展重点区域利用地震台网监测结果进行地质灾害速报的示范研究与应用。”

海洋囊括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技术、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科等学科,综合性强。因海洋的特性决定了海洋创新人才的实验性,需要在大科学计划中接受训练、进行培养,科教融合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

——科学研究要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科学研究首先就是要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中的重大实际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始终奋战在我国树木森林病虫害防治第一线,他认为,无论是科学立项还是成果转化,都要面向“一线”,着力解决亟须突破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杨忠岐以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的研究为例说明。“三北”防护林第一、二期工程造的杨树防护林曾被光肩星天牛毁灭殆尽,这一威胁依然笼罩于目前所造的防护林,严重影响我国北方“绿色屏障”的生态环境。“病虫害这个世界性难题,一直困扰我国林业发展。像松材线虫已成为我国头号重大病虫害,松树感染后最快40天死亡,全国目前已有16个省份近500个县发生过该类病虫害,严重威胁我国名山大川和整个森林的生态安全,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做到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障林木健康生长,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杨忠岐选择了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来控制病虫害,再配合物理防治等无公害技术,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是“治本”之策。

由于这个项目研究直击问题要害,成果一出来便得到很好的应用。特别是针对东北林区的栗山天牛这种重大蛀干害虫,经过15年的艰辛探索,技术人员研究出了无公害防治技术,经过推广应用后,使该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成果要想成功转移,必须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杨忠岐表示。

在杨忠岐看来,目前我国在农业、林业等领域的成果转化率逐年提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国家应该给予立足实际、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把钱花在“刀刃”上,以此激励他们将成果推向市场,更好地进行转化,服务于一线生产,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225/540.html



上一篇: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征稿启事
下一篇:基于北斗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