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版介绍(3)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讨论 3.1ICN灾害护理核心能力2.0版的内容分析 ICN灾害护理核心能力2.0版根据护士的个人职业经历和专业知识确定了不同层级护士所应具备的灾害护理能力

3 讨论

3.1ICN灾害护理核心能力2.0版的内容分析 ICN灾害护理核心能力2.0版根据护士的个人职业经历和专业知识确定了不同层级护士所应具备的灾害护理能力,其中一级能力适用于所有注册护士,包括医院、诊所和保健中心的在职护士以及所有护士教育者;二级能力适用于已达到一级能力并且是或愿意成为机构、组织或系统中指定的灾难响应者的护士,如护士长及在机构的应急预案中担任领导的护士;三级能力是针对特定灾害护理的高级护士,指具备一级和二级能力,并准备应对各种灾难和紧急情况并在可部署团队中服务的护士,如频繁应对国家或国际灾害的护士、军事护士及开展灾害护理综合研究的护士,目前2.0版灾害护理能力框架中不包括该级能力的具体指标,但该级别的许多能力在与灾害相关的学科中都很常见,需要在以后灾害护理工作中与其他组织共同协作发展。

2.0版在“安全与保障”领域中提出,普通护士在灾害事件中应定期评估自身及同事的身心需求,同时能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而高级/专科护士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来促进护士获得医疗/心理健康治疗,以及根据需要提供其他支持服务,并能正确认识个人防护设备的级别和适用场景。救援人员在灾害救援过程中以及灾害救援结束后,甚至结束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问题。因此,在灾害事件中明确救援人员自身的心理需求并得到心理急救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显示,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可以有效提高护士应对灾害的潜在意愿[6],护士必须能够识别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并用现有的设备来保护自身和患者安全。

3.2建议

3.2.1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护理能力分级指标体系 我国的灾害护理能力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学者依据各自研究侧重点对灾害护理能力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1,18-20],为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以上灾害护理能力研究主要涉及灾害发生时护士应当具备的能力,关于野外生存和法律伦理知识等方面提及较少,内容尚不够全面和系统,且开发的指标体系缺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尚无权威学术机构或团体对灾害护理能力概念及构成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且没有形成统一的灾害护理能力指标体系。因此,亟待权威学术机构开展跨学科领域、大样本的研究,与护理专家共同合作,明确界定灾害护理能力相关概念和涵义,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灾害护理能力指标体系。

ICN灾害护理核心能力2.0版确定了不同层级护士具备不同的灾害护理能力[16]。可以借鉴该能力框架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工作年限、知识水平、学历及职称等作为我国划分护士级别的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我国灾害救援实践经验,对不同层级护士所需的胜任力进行界定,提炼灾害护理能力构成要素。构建适用于我国的灾害护理能力分级指标体系,帮助各级护士更加清楚地认识其在灾害救援中的工作范畴以及角色定位,明确其在救灾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增强其对灾害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和积累意识。

3.2.2需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灾害护理能力培养 ICN灾害护理能力2.0版界定了普通护士和高级/专科护士在日益复杂的灾害环境中应当具备的灾害护理能力,可用于指导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课程的设置、建立护理标准、灾害护理能力的评估。当前我国临床护士灾害护理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灾害准备度整体处于低至中等水平[21-22]。由于灾害护理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且不同层级护士对于灾害护理能力的培训需求不同。因此,进行灾害护理培训前可评估分析护士的培训需求,并结合当地灾害常见类型,针对我国临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薄弱点,以ICN灾害护理能力中提出的不同层级护士在灾害环境中应当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理论指导,确定分层次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分步骤的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培训,避免培训目标的盲目性,确保培训质量,提高护士灾害救援能力水平,促进灾害护理队伍的建设。

[1] 王恒,成翼娟,胡秀英.护士灾害护理能力评估工具的研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428-1433.

[2] 田莉梅,张军,易敏.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灾害救护教育的展望[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69-72.

[3] Achora S, Kamanyire J preparedness:need for inclusion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Sultan Qaboos Univ Med J,2016,16(1):e15-e19.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523/793.html



上一篇:瞬变电磁法在煤矿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