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舞蹈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以南京师范(3)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训练中用力不当 目前,由于动作用力不当所产生舞蹈损伤的比例不在少数,主要表现为肌肉拉伤和关节、骨膜的损伤。肌肉拉伤主要是由于在完成动

(2)训练中用力不当

目前,由于动作用力不当所产生舞蹈损伤的比例不在少数,主要表现为肌肉拉伤和关节、骨膜的损伤。肌肉拉伤主要是由于在完成动作的同时用力过猛,导致肌肉猛烈的收缩伸展,力度超越了自身肌肉所能够承受的范围。

(3)训练动作不熟练

学习新动作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触觉、运动觉和平衡觉等感知能力领悟新动作的要领从而改进调整,自如的控制身体肌肉的活动使其达到规范。初学时通常会因为动作生疏或动作别扭,导致身体关节和肌肉的不协调合作,使得自身缺乏控制能力,在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发生舞蹈损伤的阶段。

3.舞蹈损伤的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在南师大舞蹈系学生330例损伤次数中占8.8%,共有29次生理因素又分为身体素质不够好和身体不适两大因素。其中由于身体素质不够好导致损伤的占生理因素的65.5%,而由身体不适引起损伤的占34.5%。另外由于男女生各自的生理特点,容易形成损伤的动作类型也不同。

(1)身体素质欠缺

身体素质是舞蹈活动的基础,是学习、掌握舞蹈动作以及提升舞蹈技能的必备条件。一个人身体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舞蹈损伤的发生。而身体素质水平又受到先天条件的制约。例如在芭蕾基训中我们常说的“外开”,是指髋关节以下部分整体的运动。“外开”始自髋关节,通过大腿的骨与肌肉,向下传递给膝关节最终传递到脚形成“一位站姿”。而通常很多学生受到髋关节条件的限制无法完成。但确在长期专业训练中形成了“反向一位站姿”。

(2)神经系统灵敏度降低

人体运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当人处于极度不适的状态中,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将会下降,无法准确的对体内外情况作出判断,进行发动、制止或修正等一系列动作。同时人体的灵活度、反应度都会随之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整个人的敏感度降低,表现为肌肉力量不能发挥,反应迟钝,速度下降,动作不协调等。这样的身体条件无疑给舞蹈损伤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舞蹈损伤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南师大舞蹈系学生330例损伤次数中占5.5%,共有18次。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绪不佳。

5.舞蹈损伤的场地因素

场地因素在南师大舞蹈系学生330例损伤次数中占3.0%,共10次。主要是由于舞蹈房场地不平整有漏洞,地胶之间有缝隙等问题导致在学生完成动作,特别是完成技巧时,产生重心的偏差影响整体的稳定性,从而出现损伤。

五、舞蹈运动损伤的防治策略

(一)制定有针对性准备活动方案

在专业训练之前,我们自身的肌肉、韧带、关节都处于休息状态中,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敏性都会大大降低,充分的进行准备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及身体各部分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控制力以及机能水平。大多数学生在准备活动时通常是以柔韧性为主,例如压腿、压肩、活动腰等,而对于关节、肌肉力量的准备活动往往是被忽略的。

(二)合理的安排训练强度

专业课程训练量的大小对学生的训练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个人的训练量都是有一定极限的,过大的生理负荷会导致学生身体过度疲劳,使得大脑皮质能源物质供应不足,从而产生保护性抑制,导致机能水平下降进而引起运动损伤。因此要科学的训练,合理的安排训练强度,并做到循序渐进,训练量由小到大。这是避免学生过度疲劳,预防舞蹈损伤产生的必要措施。而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相应的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科学正确的掌握动作技术

学习舞蹈动作时,不仅要正确的掌握动作要领还要科学的掌握动作的形成过程。舞蹈动作是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协调完成的,正确掌握在形成舞蹈动作时身体各部分参与活动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清楚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了解错误的动作技术,发力方式和训练方法给自身身体结构和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危害,从而使学生自主的有意识的保护自己。

(四)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和专业课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它是舞蹈技术技巧的必要条件。它是大强度高负荷训练的基础,也是减少损伤发生的有效保证。例如古典舞中的“踹燕”。此动作不仅在前腿有一定软度、控制力的基础上完成,而且需要髂腰肌、股四头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腰方肌、腹直肌的共同配合。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707/949.html



上一篇:体育舞蹈俱乐部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防治
下一篇:和敬清寂印存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