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之研究(4)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运河将从纵向第三路的中间出发,在到达横向第四路的交叉点时左右分开,分别流向纵向第二路、纵向第五路。租界内的运河先流入预计将要被挖掘的东部

运河将从纵向第三路的中间出发,在到达横向第四路的交叉点时左右分开,分别流向纵向第二路、纵向第五路。租界内的运河先流入预计将要被挖掘的东部和西部池塘。然后,再从池塘到纵向第三路之间另挖掘一段运河,使之和土墙外清政府所经营的小运河相连接。在海运的繁忙期,很多船只都会进入清政府的小运河,因此,天津日本租界内新建设的运河网假如能与其合流,在经济上也当然受益?。这可谓是日本政府试图谋取运河经营成功的一种方法。

最后来说明运河的细部设计。从运河起点处到横向第四路的区间为“大河”,河面宽为40尺(约12.12米),河深为10尺(约 3.03 米),河底的宽度为16尺(约 4.84 米)。其他河段均为“小河”,河面宽为35尺(约10.6米),河底的宽度为11尺(约3.33 米)(图3)。同时,为防止河流泛滥等,挖掘运河时被挖出的泥土将堆积在运河两旁,作为建设堤坝的材料?。

还有,在纵向和横向道路的交叉点之处将建设运河的桥梁,共计12条。并且,当白河和天津土墙外运河的水位增高时,为防止租界内的运河泛滥,在新运河与白河或是清朝运河的各个连接处分别设置闸门?。

在设计方案之一的最后,各项工程的预计费用表也被列了出来,其中包含了土地购买费用,房屋购买费用,土地填高费用,运河开凿费用,码头建造费用,闸门设置费用,甚是多杂?。

因各项工程费用高涨的缘故,这个方案没有实现。

3.2 城市基础方案设计之二

3.2.1 市区土地填高和街区建设

1901 年(明治 34 年)4 月 12 日,日本外务省内部文件机密第三十二号信的附录中含有《天津日本专管居留地设计要志》?。这个设计要志中收录了天津日本租界市区的新设计案。该案由郑永昌领事的后任伊集院彦吉所提出,本稿称之为“城市基础设计方案之二”。伊集院主要考虑新设租界的土地条件和当时的街区状况,把城市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市区土地填高和街区划分与建设上。特别是以下记述如实反映了天津日本租界建设地的真实情况?。

从天津城到大沽的街道海大道,在东西方向上横贯中央地区。该道以南的大部分都是原野和坟墓,以北的地区的二分之一土地为街市,剩下的是原野和沼泽地各占一半。市区沿着白河,既定租界里大部分原有房屋都遭到战火袭击,剩下的几间房子也因为我军队练兵场设置的原因,全被撤掉了。现在,预备租界内的地区之外,一屋不存。白河沿岸均成堤坝之形,仅高于洪水水位1尺,市区低于(洪水水位)5尺,原野的高度和平时水位相差无几,积水潭水面高度低于(平时水位)4到5尺。各个积水潭的深浅不一,浅者1尺有余,深者20尺有余,平均深度约为6尺。

根据上述,在设计方案之二中,市区内的低地填高工程首先被提出。天津日本租界正好位于白河的弯曲部分。这部分白河河底的泥土堆积问题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深刻,因而随着白河的河道缩小,天津日本租界将随时有被洪水侵蚀的危险。所以,提高市区的地基高度,并对地基进行加强工程成为了当急之务。低地填埋用的泥土要从海大道以南的地区,即当时还没有决定要开发的土墙边上采取?。

另外,在市区规划中,位于白河边上的通往法租界的大沽街道被视为决定性要素。为考虑天津日本租界的发展,将来在大沽街道上敷设铁道,以此铁道和道路为市区的中心部,建设格子状的道路网?。具体来说,道路之间的间隔距离统一为60间(约 109.2 米),选择条件好的土地为街区。规划地的总面积为12万3千63坪(约40万6千846平方米),其中市区建设地为10万2千508坪(约33万8千869平方米),纵向和横向共计10条道路的路面面积将占2万515坪(约6万7千818平方米)。最后,街区将被划为18个区?。

图5 设计方案之二的道路建设详细图(根据日本外交史料馆所藏《在支帝国专管居留地关系杂件 天津之部》第一卷、档案号:、第二卷、214-215 页作成)

3.2.2 道路和下水道的设计

依据道路的幅员、路面铺设的材料、车道和步行道的设计,设计方案之二把道路分为了三种类型(图5)。

第一种道路将铺设在白河边上,幅员为10间(约18.2米),只设单侧步行道,其幅员为12尺(约3.636米),其余均作为车道。车道和步行道之间将挖掘宽1尺(约 0.33米)的水沟。有关车道的路面,最下层的基础层厚度为6寸(约18.18厘米)的碎瓦片层,再在上面铺上3寸(约9.1厘米)的碎石层。路面将统一铺上1寸(约3.03厘米)厚的泥土层。水沟的沟底将铺上泥土,沟的两侧面则铺上砖瓦,以牢固水沟的结构。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610/866.html



上一篇: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下一篇:太行山河北段长城地质旅游带开发策略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