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之研究(7)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综上所述,到1901 年为至,日本政府确定了商社、海运会社、邮局、医院,以及经营和管理日本租界的租界署和领事馆的建设用地。这样,天津日本租界的

综上所述,到1901 年为至,日本政府确定了商社、海运会社、邮局、医院,以及经营和管理日本租界的租界署和领事馆的建设用地。这样,天津日本租界的最初城市骨架已初步形成。

6 结 论

本稿通过详细探求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过程,阐明了天津日本租界开发前的状况以及开发后的租界城市形态。在设计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有关城市卫生问题的下水道和污物之处理方法。

第一,在道路规划上,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天津府城和各国租界的道路交通条件,所以在实际的建设阶段,从天津府城出发,经由日、英、法、德租界,直到郊外的海大道和溜米厂大街分别成为了天津日本租界的重要街道,也就是后来的旭街和山口街(日租界内的天津外滩)。在新的城市建设中,海大道和溜米厂大街在各个方案中都可以看到,可以说从设计阶段开始,日本政府对该两道以及日租界的交通条件十分重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方案之一中,驻天津日本领事馆从租界的水运交通之便以及下水处理上考虑,提示了道路、与清朝既存运河相连接的运河网,以及养殖用的池塘的设计方法。但是,因为此方案将花费巨额的工程费,最终没有被日本外务省采用。

第二,除白河边的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地基高度基本上都低于白河水位,市区的低地填高成了重要问题。于是,日本当局干脆利用这一点,把新地基的高度规划为从白河到土墙依次为32.0米→29.7米→28.71 米,因此,下水和雨水能被排放到天津土墙外的运河里。

图8 1930 年代天津日本租界旭街图(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提供)

第三,有关下水道的建设,也因为资金原因,设计方案二中提出的在各道路下面铺设下水道,把下水直接排放到白河或是天津土墙外的清朝运河的方案没有被采用。另外,日本当局考虑到日本侨民还存在卫生观念问题,也没采用像英法租界一样每天雇佣苦力把污物挑到租界外直接扔掉这一方法。最后,作为暂时措施,利用天津日本租界的地形,叫侨民们把下水和污物先排放到指定的小河里,然后通过该小河排放到土墙外的运河里。这样没有建设下水净化设施,而是直接利用天津的自然条件,可谓是一种较原始的方式。

最后,当道路设计、低湿地填高和下水及污物处理的方针被决定好后,日本政府于1901年11月公开了天津日本租界经营区,把白河边上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优先卖给重要商社以及租界经营的相关重要机构。

综上所述,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政府尽量改善充满沼泽地和积水潭的土地,极力压低工程费用来建设天津日本租界。但是,从 1930 年代的天津日本租界的明信卡上(图8),可以看到电车驶行的旭街和两旁的欧式建筑物,街道景色颇为壮观。这可能是日本当局为了向日本国内宣传天津日本租界建设成功的事实。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的市区、街道以及一部分公共设施还存在于原天津日本租界内,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稿阐明了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设计和建设过程,但是实际上的下水道埋设、公共设施和日本侨民的住宅建筑设计还有待研究。比如在天津日本租界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安田财阀的东京建物(现东京建筑物株式会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公司在1902年(明治35年)承担了天津日本租界的第一期低地填埋工程,总面积为 坪(213,554平方米)。日本政府把其中的坪(平方米)低价卖给东京建物,从此,该公司在天津日本租界开始建设并经营日本侨民住宅,并于1903(明治 36)年3月,在日本租界的寿街11号地开设了东京建物天津支店?。但是,东京建物究竟克服了什么样的技术难题而完成低地建设项目的?他们又建设了什么样的侨民住宅?这些问题都还有待细细追究。

并且,要更深层次地认识日本天津租界的历史意义,还需明确了解其他地区近代日本租界的具体建设过程。因此,着重于实际的设计方法和建设过程的天津日本租界城市建设之研究,将有助于近代中国日本租界城市研究的发展,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注释:

① 赵世晨等,《日本租界的形成及其城市空间的变迁的相关研究》(日文原题:“日本租界の形成とその都市空間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院纪要第 12 号,2007 年 7 月,45-52 页。

②③大里浩秋,贵志俊彦,孙安石编著,《中国·朝鲜的租界历史和建筑遗产》(日文原题:“中国·朝鮮における租界の歴史と建築遺産”),茶之水书房,2010 年。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610/866.html



上一篇: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下一篇:太行山河北段长城地质旅游带开发策略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