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4)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语言暴力的防治措施与动态运行机制 鉴于语言暴力主要是由语言生态系统、人际关系生态系统、思想道德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以及法律生态系统

二、语言暴力的防治措施与动态运行机制

鉴于语言暴力主要是由语言生态系统、人际关系生态系统、思想道德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以及法律生态系统内各因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的不多元和谐、不交互共生导致。本文认为,我们应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为依据,以各生态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对象,对语言暴力现象进行相关预防与治理。语言暴力的预防旨在从根源上杜绝有关语言暴力行为的滋生,将暴力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有助于优化语言环境,矫正社会不良风气,提升个人和社会整体思想素质。在预防过程中,语言生态系统、人际关系生态系统、思想道德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各生态系统内部及彼此的运行机制需协调一致,即在运行过程中注重交叉性和平衡性。语言暴力的治理旨在从根本上调查语言暴力的现状,解决目前语言暴力遗留的相关问题,改善社会环境,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生态。在治理过程中,语言生态系统、法律生态系统等相互作用,相互监督,对语言暴力行为的治理采取“硬措施、硬手段”。

(一)语言暴力的预防

语言暴力的预防涉及语言生态系统、人际关系生态系统、思想道德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和谐,分别对应的表现为和谐话语、得体友善、诚实守信以及明礼谦让。(30)化长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语言构建原则[J].新闻爱好者,2010,(1).4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整体预防机制得以良性运转。

语言生态系统在人际关系生态系统、思想道德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影响下,应更加强调和谐话语,即语言在运用中的和谐表达,其中涉及表达者和接受者、语言态度和语言选择、语言环境和语用条件等。(31)冯广艺.关于语言和谐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为创建和谐的环境,在语言表达中,人们要沿袭多元的文化传统,尊重语言的多样性,由于表达者和接受者在各方面的千差万别,话语也各具风格,(32)冯广艺.语言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2.人们应该尊重其多元化,降低不和谐和语言暴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语言态度与语言选择相互联系,语言态度影响着语言选择,语言选择是语言态度的体现,二者的交互性使语言的功能得到展现,故正面的语言选择是积极的语言态度的条件,可以减少语言暴力,对社会环境产生良性影响。语言环境和语用条件是语言使用的客观条件,它们与语言使用相辅相成,良好的语言使用可以促进语言环境和语用条件的改善,积极向上的语言环境和语用条件可以推动和谐话语的运用,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人际关系生态系统与语言生态系统相互影响,交际中的得体友善是二者和谐共生的体现。这说明语言的使用要结合某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并在该语境下,为人际关系的产生、发展和保持发挥作用。因此,“多元和谐,交互共生”是得体友善的行为保障。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存在多种联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多元的关系,才能为得体友善的行为提供良好的条件,防止语言暴力的发生。德国学者赫德尔认为,社会由许许多多的人构成,并将社会比作一台机器,把个人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比作一个飞轮,强调“所有的飞轮必须保持一定的相互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一台完整的机器”。(33)J.G.赫德尔.论语言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8~79.。所以,只有在人与社会交互发展的关系下,得体的语言行为才能形成,暴力的语言行为才能避免。法国学者海热热认为,人与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在对自身认知越来越清晰的同时,“也一直在不断地完善语言”(34)海热热.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M].北京:三联书店,1999:77.因而,人与语言相辅相成,这样的共生现象使交际行为朝更加得体、更加友善的方向发展。

思想道德中的诚实守信是思想道德生态系统与语言生态系统交互的反映,即是思想与语言的和谐统一。诚信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先导,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提倡多元化和谐发展,这是思想道德生态系统发展的前提。精神文明多元化发展为和谐的语言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净化语言使用环境,对语言暴力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1/0708/955.html



上一篇:读者编者作者
下一篇:哑巴英语之微探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