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麻山地区频发性地质灾害的文化反思<sup>*</sup(10)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该乡牛角村位于峰丛洼地底部,四周都被高耸入云的石山所环绕,坡面角度都超过50度。山体崩塌的风险极大,乡民对此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而在建

该乡牛角村位于峰丛洼地底部,四周都被高耸入云的石山所环绕,坡面角度都超过50度。山体崩塌的风险极大,乡民对此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而在建房前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以驱除鬼怪,以免它们将岩石推下山来压伤人畜。同时,还要经过长期的勘察,查明建房位置的上方是否有岩石松动现象,而且还要估计岩石崩塌后的可能去向,特别是要判断会不会压垮房屋。经过这些周密的准备后,出乎意料的压垮房屋、砸伤人畜的事件其实并不多见,唯独梁xx家是个例外。

他家所建房屋的位置,无论是乡民,还是当地的“魔公”都认为十分安全,山上可能滚落的石头即使滑落也只会落到村外的玉米地中,而绝不会砸到他家的房屋。然而,这一次大家都失算了。那一年,石头最终还是滚落下来,而且滚落的路线似乎转了好几道弯,最后是从他家房后方穿房而入,将他家熟睡的母亲和儿子连床带人推出了3米多远之后,岩石才停下来。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因而也没有向政府部门报灾。然而,这一事件却给乡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以致事后全村都请“鬼师”和“魔公”举行2次仪式驱除鬼魅,而且将那一块大石头用炸药炸碎,投入村寨附近的大溶洞中去。以此表明妖魔已经被镇住了,类似的事件今后再也不会发生,以便给乡民求得心灵上的安慰。

另一次事件发生在该乡原任乡长的妻子身上。这位妇女上山砍柴时不注意提防一块大石头从山体上滚落下来,将其右腿砸断。当时县领导鉴于这位乡长的工作勤勉政绩卓著,特意从公费医疗款项中拨付巨资,给这位当时无权享受公费医疗的妇女医治腿伤。在治疗的过程中,先后换了3家医院,做了5次手术,医疗时间长达两年半。最后伤口终于治愈了,但成了终生残疾,至今还得拄着拐杖走路。于是,乡民们说花了那么多钱,结果还是没有医治好。当时要是请当地的郎中治疗,就断然不会留下残疾。由于事情特殊,所以在麻山地区一旦要提到山体崩塌时,很多人都会重复她的故事。其结论都会认为山体滚落是鬼怪将石头推下来的结果,因而医治山体崩塌造成的伤害,还是当地的郎中和“魔公”才能起作用,到外面请医生,不仅花钱多,而且不一定医治得好。

正因为山体崩塌在麻山地区几乎是家常便饭,以致当地乡民对小孩的教育总会曲曲折折地反映出山体崩塌这一事实来。每一家的父母都要告诫小孩,出门一定要小心,一定要看清山上的岩石是不是有移动,听到特殊的响声时,一定要赶紧躲避。乡民普遍推行的公益行为则是一旦发现岩石有松动,要么把它敲下来,要么就把它炸碎,没有炸药就用石头将其垫稳以免滚落。乡民频繁举行的宗教活动则是对滚落的岩石,或者是可能滚落的岩石举行各式各样的仪式,请当地的“魔公”做法事驱赶妖魔,阻止山体崩塌。平常的休息和睡觉,乡民们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特别是暴雨和极度干旱季节,夜晚睡觉都不敢平静入睡,要随时警惕山石的滚动。一旦有响动,周围的邻里都会互相关照。

总而言之,对山石崩塌的恐惧已经渗入到当地乡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成了他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此明显的社会事实,理应在该民族的文化中有清晰地反映,但遗憾的是,查阅此前的田野调查报告却很少有人正面提及山体崩塌这一普遍性的重大事实,甚至觉得频发性的地质灾害似乎与民族文化没有关联一样,而这正是刺激笔者反省已有调查结论的直接动因。

二、对此前已有结论的重新认识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麻山5县中的3县,即紫云、望谟和罗甸被认定为贫困县后,对麻山地区的研究很快掀起了一个高潮,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接踵而至,他们研究的主题也就很自然地围绕“脱贫致富”而展开。探求贫困的原因,寻找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改善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等成了多学科反复研究的焦点,而且形成的结论很快都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然而,一旦注意到山体崩塌频繁发生这一当地自然属性后,特别是注意到当地苗族乡民对山体崩塌的恐惧后,人们总不免会对此前已有的结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质疑。这里仅以影响最大的四项此前已有结论略加分析。

在麻山,最突出的自然与生态灾变是土地的石漠化。如何救治石漠化灾变自然成了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此前的学者大多倾向于认定麻山的石漠化灾变主要是水土流失酿成的苦果。[6]学界普遍认为当地人口过载,又长期实施“刀耕火种”,必然导致对资源的超额利用。随着天然植被的大量毁损,特别是频繁而普遍实施的“刀耕火种”直接对山体造成损害。在强烈的重力和地表径流冲刷下,表土被冲走,而基岩和砾石随即暴露出来,从而酿成了严重的石漠化灾变。[7]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0/1110/390.html



上一篇:那些积累都有用
下一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的地质类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