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麻山地区频发性地质灾害的文化反思<sup>*</sup(9)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乡民对频发性地质灾害的反馈 1980年,笔者首次到麻山做田野调查,目的是撰写硕士毕业论文,重点探讨苗族内部的支系划分问题。而最近一次在麻山

一、乡民对频发性地质灾害的反馈

1980年,笔者首次到麻山做田野调查,目的是撰写硕士毕业论文,重点探讨苗族内部的支系划分问题。而最近一次在麻山做田野调查则是在2010年,目的是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所合作,从事为期5年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生态恢复试验。30年来,笔者曾先后16次到麻山,足迹所至,遍及麻山5县中的13个乡镇。调查结论大致可以做到逐步深入,但资料分析的手段却大体相同,一般都是揭示当地苗族文化中的某一特定事实,以及该文化事实与苗族历史的关系,或者是与当地某一环境要素的适应关系。结论与依据之间都是凭借“参与式”调查就容易发现的事实,依据和结论之间都呈现为一对一的逻辑因果关系。2007年以来的最近4次调查,由于是规模较大的集体调查,因而获得的资料极为丰富,资料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从而此前很多被忽视的文化事实直到这时才逐步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比如,当地苗族乡民对崩岩和山石滚落的恐惧到这时才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试验点用地是租用当地乡民的承包地。5年期的租赁合同签订后,乡民突然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在试验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如果要处置那些巨大的基岩和砾石,我们必须事先通知所在地的乡民。他们说,处置这些基岩和砾石要咨询相关家族的“鬼师”(“改土归流”以来,这一地区深受周边布依族的影响,因而他们所说的“鬼师”还包括布依族的“魔公”和汉族的“风水先生”)。由于乡民们对这一附加条件看得很重,我们不得不就此专门咨询了早已认识的那些“鬼师”和“魔公”,而这些本土宗教人士的反馈和回答确实让我们大吃一惊。开始时,他们都拒绝在当地谈论这件事,而是要求在外地去交谈。在满足他们的各项要求后,从他们的言谈中获知:这一地区山体崩塌和山石滚落等地质灾害,在当地发生的频率极高,以致当地的每一位乡民对这样的地质灾害心怀恐惧,绝不敢随意提及,也不愿意外来人追问。只有这些当地的宗教从业人员对每一次灾害的规模,以及灾害发生的频率能够做到了如指掌。在我们的追问下,他们才最终说出了令人惊讶的实情。

试验点所在的紫云县宗地乡,总面积为183平方公里,仅在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之间,大大小小的山体崩塌事故,总计多达1 879次,全乡境内平均每天要发生5到6次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山体崩塌,从百米高的山顶掉落下来的岩石居然多达数万立方米。笔者亲到现场观察时,还可以看到滚落的山石覆盖了坡面120米长,60米宽的范围。最大的岩石就有8米宽,2米厚,13米长,估计重达数千吨。有幸的是,相关家族的“鬼师”在事前应乡民的要求已经做了宗教仪式,并对这次山体崩塌做了预测,结果才使得这次重大的地质灾害没有造成人畜伤亡,甚至连玉米地也因为有了事先的预报而没有种。正因为这些“鬼师”们的经济收入与山体崩塌有关联,因而他们才会如此尽心尽力地去监控山体的动向,对山石崩塌的频率和细节才能掌握得比当地所有人,包括地质学家、行政人员等在内都更为精确。

为了验证这些“鬼师”们的话是否可靠,我们转而求助于试验点的一个村支书。他应我们的要求摘编了一份2009年8月~2011年4月山体崩塌成灾的统计表(表1)。

表1 2009年8月~2011年4月山体崩塌成灾统计表序号时间地点损失情况备注.08竹村竹林组打死2人,打伤2人;打垮房屋一栋.09落湾村达窄组崩塌下来公路堵塞1天.01鼠场村鼠场组打垮村委办公室;打坏部分农户房屋.02落湾村板坐组崩塌下来公路堵塞2天;损失部分庄稼.02打毫村石板组打伤1人(断腿);打垮一栋房屋.3.21戈岜村格然组打坏1栋房屋;打死牲畜

将这份资料与“鬼师”们提供的数据相对照后发现,表中的每一次山石崩塌,不仅与“鬼师”们提供的资料相吻合,而且“鬼师”们对细节的把握要比表1的内容精细得多、准确得多。事实证明,当地行政干部的统计显然已经大大缩水,上报的灾害次数还不到实际崩塌次数的0.3%。上报数字缩水原因具有多重性。一方面,这些基层干部也是当地的苗族乡民,他们从内心深处更愿意尊重当地的禁忌;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将宗教从业人员牵扯到其中;最后是考虑到个人的政绩,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报灾,特别是那些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更不愿提及。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最终的事实只能理解为山体的频繁崩塌在当地极为普遍,而外界对这样的地质灾害却所知甚少。同时,如此频繁的地质灾害真正成灾的事件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微乎其微。这应当是成功,而绝对不能理解为失误。成功显然不是常规的防灾、救灾工作做得好,反而应该理解为当地苗族文化对这一地质灾害获得了极高的适应能力。真正能够给乡民留下深刻记忆的地质灾害,仅仅是那些与事先的预测偏差很大,而且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如下几个实例有助于披露其间的实情。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网址: http://www.zgdzzhyfzxb.cn/qikandaodu/2020/1110/390.html



上一篇:那些积累都有用
下一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的地质类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投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版面费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